大官人放馬去追
“君子一言,駟馬難追”這成語的典故,原來是《論語.顏淵》子貢的話:“夫子之說君子也,駟不及舌。”而《鄧析子.轉辭》也有:“一言而非,駟馬不能追;一言而急,駟馬不能及。”
到了元劇李壽卿的《伍員吹蕭》更有“大丈夫一言,駟馬難追,豈有翻悔之理!”
這一言即出,駟馬難追,從此以後就成了華人的君子和大丈夫的必備條件。
不過,大家也必須明白,擁有5000年偉大輝煌文化的中華民族,幾千年下來,千萬億蒼生,到底有多少人是君子?多少人是大丈夫?因為從來沒有人做過全面統計,這是不可能的任務;也沒人規模小些,做過抽樣調查,因此,我們無法得知君子和大丈夫佔中華民族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?但用籠統、概括,並不科學的說法,君子和大丈夫的比例似乎不高,反似稀有,故君子和大丈夫才常常是凡夫百姓所佩服的對象――境界很高,你我大都修煉不到。
又如,馬華同志百萬,從獨立以來,成功當上部長的精英領袖,已有三幾打;若加上副部長及已被廢了的政務次長在內,總有100幾十位,當中有幾人是人民眼中的君子和大丈夫呢?
20多年,一路走來,獨立特行的翁詩傑,應算一個吧。
但這個一直看起來都是君子、大丈夫的總會長,連他師父在他被中央代表“處決”之後,也說他“君子一言,駟馬難追”,事前輸一票也走的話講得太絕,必須走人了。
結果他“社會托付事大,個人譭譽事小”,鐵了心不走。他師父李金獅也改口說,說過的話讓它成為過去。
古代的君子大丈夫是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。
但好用文言的翁詩傑,並非古人,他也從未宣稱過自己是君子,更沒說過自己是大丈夫,他是官人,大官人。輸了14票說走,不過是遵守當時環境的遊戲規則而已,所以,對已出之言,毋須放馬去追。
要追的是“往者已矣,來者可追”的追――追大團結。
星洲日報/言路‧作者:黃子‧2009.10.28
Thursday, April 01, 2010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