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August 10, 2012

黃子:莫教臨教繼續唱悲歌

說亮話.說亮話之人事不知.24/11/2011
小學時代的作文課,老師出題,常有《割膠工人的悲歌》;因此,供小學生投稿報紙的副刊“兒童園地”,也就充斥各種“品牌”的悲歌:鍚礦工人的悲歌、小販的悲歌、農夫的悲歌……上了中學,讀Dewan Sastera,馬來同胞唱的則是東海岸漁民的悲歌。整個童稚到少年,真是在聽悲歌中度過的。

自從有新經濟政策后,土著的悲歌“品牌”一直在減少,這是可喜之事。若是經過40多年全方位風雷厲行扶助土著政策,土著唱的悲歌還跟1970年之前一樣多,那才是更大的悲劇。土著的悲歌“品牌”在減少,但非土著的許多老“品牌”悲歌依舊在唱。

當然,非土著的悲歌品牌亦在自求多福下減除,如80年代原產品價格長期低靡,非土著跳飛機的跳飛機、轉行的轉行,故此,華社早已不唱膠工的悲歌、礦工的悲歌等等。

但在固打制下,非土著學生進入大學的機會減少,許多人上完中學后,在出路有限,選擇不多情況下,紛紛申請進入師訓,卻因僧多粥少,擠不進窄門,只好退而當臨教。臨教這支歌,在七八十年代行政偏差鬧得最火紅時期,華社每年都要聽一輪。臨教的辛酸,活像粵語殘片的馮寶寶或余麗珍。

臨教的存在,是不是合理現象呢?若否的話,難道臨教問題就像骨痛熱症,是無可葯救的病症,主要是靠患者的扺抗力痊癒?按報載,全國都有臨教,但檳州已達到零臨教的紀錄。既然然檳州可以達到零臨教,為何他州不能,即或不能達零,可否設定目標,逐年降低?讓有心投身教育、資格符合的臨教,都能進入師訓,成為合格教師?

新經濟政策扶助土著,沒人反對;從20年無限期展廷,也一樣暢行無阻。在國民學校“豐衣足食”,而且數量有多到福建話的“杜樓”--過剩之后;國小某些科系的師資,已有過多現象,為何不能回過頭來,從根本上解決臨教問題,而要維持據稱有7000人的大軍?在130多萬公務員加薪又派花紅情況下,卻要減少待遇已較差的臨教,甚至公積金--這是刻薄僱主才幹的好事,如今由政府示範--身教言教天下僱主乎?

永遠背負原罪

華小師資、臨教問題,若不設定“零”目標,或降至“偶發狀態”而非常態,繼續採取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政策,則馬華的副教育部長,永遠背負原罪,成為眾矢之的對象,動輒得咎。

馮寶寶已老,余麗珍已歸天,粵語殘片已減亡,但願國人不必再聽酸楚的臨教悲歌了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