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November 14, 2008

黃子評論 13/11/08 六日譚

經不起衝擊的消費文化

半年前,這西澳第二大海港城市,仍然一片火紅興旺,許多人仍然隨性隨意為多幾個小錢轉換職業,因為找工不難。而今重返,驚見每條街道,也不過一二十戶人家,竟有兩三戶掛牌出售住宅。

過去幾個月來,以金融為首的領域,好多行業連鎖性效應下,都在裁員,或擬在今年聖誕節前一週完成第二波瘦身。電視上一個中年銀行經理半年前被辭,前後申請了190個工作,但海外國內各行各業,沒人錄取他。目前打些散工,如開一週的計程車之類,靠得是聊勝於無每週約兩百元的救濟金。

澳洲人跟美國人各方面大有差異,共同點之一則先用未來錢。過半收入要支付房貸、車貸甚至家用電器等等也是分期付款,一旦失去工作,除了拖欠,唯有不計虧損拋售套現。只要是與世界接軌,經濟稍有發展的國家,信用卡興盛以致氾濫,年輕一代各色人等,亦如是。

去年開始泡沫化的美國次級房貸,激爆近日的全球金融大海嘯。東一鱗、西一爪地斷斷續續從媒體上吸取資訊,未曾全面追蹤以掌握來龍去脈。及至讀了《貪婪、欺詐和無知──美國次貸危機真相》這本譯作,方對此災的肇因有個輪廓。所謂次貸,即收入和支出,沒資格在一般銀行借貸購屋。但為了“居者有其屋”,政府允許貸款公司收取較高利息放貸。美國制度,借貸者須通過經紀人辦理申貸手續,經紀商只有在成功簽約之後,才能收取傭金。為了避免徒勞無功,借貸者條件再差,他們也會百般粉飾以至假造。

當市道日益火紅,入行者漸多,有些連基本知識技術也闕如的牛鬼蛇神亦加入行列。由於貸款公司可以把債務轉賣給投資銀行,華爾街又把這些狀如“雞屎沙律”的債務打包成證券,成了六星級酒店餐廳的牛扒賣到世界各國。

須到2000年之後,許多借貸者原就是工作不穩、收入不定又卡債累累的窮人,大多數連5%首期也付不起,但他們都得100%貸款。房價若一路飆升,借貸者供不起,貸方收回抵押房產也許還不致虧損。一旦行情逆轉,只要十室三空,從小型貸款公司、投資銀行到華爾街這債主群,立刻骨牌效應。這當中,還包括美國各大評級機構的黑心無良,把經紀商和貸款公司合作弄成的“雞屎沙律”,由華爾街粉飾成昂貴“牛扒 ”的債務,全無責任地評為AAA等級別。這才誘使中國官方機構投入幾千億美元購買“雞屎證券”。

話說回頭,這次金融海嘯,最主要的成因,為洋人先用未來錢,賒帳消費,或是分期付款,或是刷爆所有信用卡,以致每月收入償債之後,連發燒也沒錢買班納杜,失業一個星期立刻大難臨頭,兩個月沒工作從汽車到房屋大多被銀行沒收。

澳洲遭受的金融海嘯未必強過大馬,但條條街道掛起出售卻是效應超快。看來,華人傳統的價值觀,在災難來時,還是比較管用。老一輩的勤儉,錢賺少,雖無奈,只要不欠債,反而多儲蓄,進可攻,退可守的立於不敗之地。

全無儲蓄,供車供屋,連冰箱、電視也分期付款,上個月舉家到餐館大嚼或在夜店喝酒,信用卡的月結單只能先付最低額。這種洋人將之全球化的洋文化、風險高、經不起風暴的文化,豈可照單全收!

星洲日報/六日譚‧作者:黃子‧文橋傳播中心總幹事‧2008.11.13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