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May 15, 2008

黃子評論 09/12/05 言路

五縠不分的教授

一令吉金幣行將走入歷史,為搭歷史的順風車,盼望留名青史,有大學師生共襄義舉,利用金幣的殘餘價值,排列出世界最長的健力士記錄。

這樣的新聞,平面媒體不一定會浪費寶貴的版位報導,晚間的電視新聞,則不惜資源,到現場拍攝大學生排金幣的盛況,又訪問主其事的教授。原本,有人的時間太多,必須排遣無聊的生命,我們當花邊新聞收看,一笑置之可也。奈何對著鏡頭發表高論的教授竟說,創下最長記錄的學生,展示了他們的創意!這當然不是刻意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謬誤。只是顯示其詞匯貧乏,或語義掌握不清,或是思考糊成一團。

大學生人手一把尺,不厭其煩機械化重複同一動作,排列一令吉金幣,成“長方形”。整個過程,根本無須用腦,竟曰創意。如此低智活動,若讓幼稚園的兒童來完成壯舉,我們也不稱之為創意,不過對於處在好動時期,片刻難安的兒童,倒具有軍訓式的紀律性意義。

壓制本性,以簡單無聊的重複動作操練之分工合作,使他們提早理解人生常會碰上沉悶無聊的關頭,要懂得忍耐,又需要團隊合作,方能竟功。萬一將來缺乏一技之長,沒有創意可以從事其他行業,至少可以去當工廠的機械操作員,不會感到苦悶、無聊,以致發瘋。

若是智障學校,老師帶領智力參差不齊的學生,完成此舉,可稱為“大業”,可書之於校史,國人當全體肅立,為之鼓掌10分鐘。

如此反智反創意的展示最低能的“馬來西亞能記錄”,而說是創意。若非顯示該教授的語文能力太低,詞匯貧乏,影響其思考能力,故將馮京當馬涼,把可稱之為展示“耐力”─忍耐無聊沉悶重複的耐力,以及有能力召聚如此眾多生命嫌長可供浪費的同學共擲青春的“能力”。

總之,這耐力和能力,與創意全無關連,謬之東南和西北,教授可以混為一談。是腦筋糊成一團,或是我們的多語政策,搞到可憐眾生,詞匯貧血,並進一步使語義糊成一團?

何謂創意呢?香港李天命博士曾舉二例:組合格及轉換格。前者如合金及組合櫃,後者如舊式電話只有黑色,後增奶白以至五顏六色。若論到文學,從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詩,皆創意,白話文學之初,魯迅、梁實秋、徐志摩、林語堂的白話文字風格,其創意之旺盛,只有服字可言。當8億人民只寫毛澤東體的古裡古怪白話文,汪曾祺第一個顛覆毛體,另創出極有韻味的白話文,創意也。

新經濟政策之後,大專院校的種族政策,造成制度化的腐朽,劣幣驅逐良幣;濫芋不是充數,而是充斥。有水準有品質的講師教授,或因有異見,或因膚色而受排擠打壓。如今在電視上再見了“五縠不分”─創意、耐力、能力不清的教授,如此教授,如此學生,一起來打造這跟智力、創意全無關係的“創舉”,在當今這靠腦多過靠力的知識社會,這班大學的前途,真是伊於胡底?

星洲日報/言路‧作者:黃子.2005/12/09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