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,是助長邪惡的幫兇
《三國演義》最精彩的情節之一,“武鄉侯罵死王朗”這樣的千古痛快好事,可惜,虛構的。
“千夫所指,無疾而終”,除非是對著心靈脆弱的凡夫俗子,多愁善感的弱質女性,方才有效。對一等一的大奸大惡之徒,終歸徒然。
大奸大惡梟雄,通常天賦異秉,外有一副超壯體魄,幾近金剛不壞之軀;內有一幅鐵石心腸,頑冥不靈。因此,千夫所指,萬人咒罵,武鄉侯所言,“天下之人,願食汝肉”他若非嗤之以鼻,頂多是“義怒填膺”,惡向膽邊生,計算如何報報復而已。那會輕易的傷心受創,傷害“龍體”。用心理學的術語,這等人的自我形象,不只是“健康”,而是變態性的健康,可以笑罵由你,奸雄我自為之,惡事我自幹之,絕不退縮,絕不手軟,也絕不收手。
毛潤之不死,只要精神體力仍濟,他會收手,不與天鬥,不與地鬥,不與人鬥的倒施逆行,搞一場場的毀滅性運動嗎?
袁世凱若非四面楚歌,天下壓力難當,才會結束短命王朝,也才會鬱憤而一命嗚乎哀哉。至於楊振寧和兩百位保釣老將,聯署發表新聞,譴責李登輝親日賣國惡行。身體一直壯如牛的李前總統,絕不會像袁世凱那麼不濟事。其中一個主要原因,因為賣台賣國親日媚日,在台灣大有市場,充斥這種武鄉侯罵王朗所形容的“狼心狗行之輩,滾滾當朝,奴顏婢膝之徒,紛紛秉政”,而民間的認賊作父喪心病狂禽獸,並不太少。
朝野既有眾多蛇鼠視其如君如父,作其後盾,以致他有本錢不賞臉給阿扁,並給阿扁臉色看,不出席扁太子的婚宴。他一震怒,洞察時局立場稍動的台聯立委,立刻辭職。雖然呼風喚雨的巔峰狀態已過,他仍有不小的法力,可以興小風,掀小浪,只要一日法力猶存,儘管是殘存,絕不會蹈光養晦,自我收歛,藏而不用的。
因為阿扁說他吃飯前,必須“先作準備”,媒體追蹤,指出他不止患上心臟病,又長期為糖尿病所困,每天要打胰島素。他立刻連消帶打,聲稱自己硬朗,是有人希望他死,才好辨事。言下之意,為了不讓人好辨,他不會輕易死掉。
在小說戲曲中,看到大奸大惡之徒,被罵死,那是痛快之極的好事,現實中,則太難期待了。現實中的暴君、獨夫、奸邪,忠義之士的怒斥既未見可使之豁然醒悟,幡然悔改;亦未得一見,真有人被罵而死,所以歷史才會如此血蹟斑斑,令人憤怒,叫人痛哭,最後只有掩卷嘆息。
縱使如此,對於奸邪無恥的悍然作惡,為了正義,挺身而出,譴責之,永遠是應該的。面對歷史,面對真理,面對正義,沉默,不止是懦弱,有時是助長邪惡的幫兇。罵不死老賊,諸葛武侯仍會罵;譴責改變不了岩里政男,楊振寧和保釣老將們,仍應為民族大義譴責之。
星洲日報/六日譚‧作者:黃子‧2005/07/10
Thursday, May 15, 2008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