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April 30, 2008

黃子評論 23/02/03 六日譚

馬新水供爭議
這樣的文章可以少做

完全不做,斷無可能;這樣的文章,可以少做,且是越少越妙!

白礁島的問題,才剛剛暫告一個段落,馬新關係,原可以有個冷卻的機會。誰知道,水供和大橋的課題又風雲再起。對白礁島事件講狠話重話本來是其他人,這回卻是由總理吳作棟講氣話,“如果你臉皮夠厚,你就去;如果你的臉皮較薄,那就不去好了。”

自從兩國幣值彼長此消,新加坡是物廉價美的購物天堂跟大馬、特別是新山易位之後,新加坡當局對此就蠻不是味道。當年大馬人赴新,絕不會入寶山空手而歸,至少都在兀蘭買幾包水果,然後千方百計分散風險,放在車的各部位,免得關稅人員覺得太多課稅,實際上從新加坡滿載而歸的大馬遊客,在關卡“中招”被課稅的比例並不高。除此之外,大馬當局都是大大方方,並沒有為難人民去新加坡享受購買廉價或“先進產品”的樂趣。可是,當形勢逆轉之後,新加坡人到新山購物,就一再成為炒作的課題,作為“投桃報李”水供以及其他矛盾。其他小動作也多,從汽車的半缸油到“三須古”缸油。種種限制,不過要消極地阻止新加坡人到大馬消費而已。現在又由最高領導人祭出臉皮厚薄論,實在令人失望。

如此情緒化言論,無助於解決馬新關係,而“激將計”的減少人民到新山購物,恐怕也為時不長。難收其利,但見其弊的話,何苦多言呢?

我們不是新加坡人肚內的蛔蟲,無法得知是否因為新加坡在白礁島課題上的高姿態佔盡上風,而促使他們“食髓知味”,須轉以強硬的態度,才不會被“欺軟怕硬” 的對手欺負?但願這種猜測錯謬,否則,人要臉,樹要皮,日後的“交鋒”雙方都在聲色俱厲上不斷加碼,可就大大不利和氣生財之道。更何況,馬新兩國人民,雖然政治分屬不同國家,但政治上的分隔,卻是切不斷彼此之間的血緣親戚關係。從還未獨立,一直到今天,情況雖有單向化,也就是兩地人民移居;即使如此,一直都有馬來西亞人,成為新加坡人。這些昔為馬,今為新國公民,還有千絲萬縷,多少血緣親戚在馬?連吳作棟總理本身,都是從彭亨州搬過去。

從另一個角度而言,許多新加坡人才,都是因為大馬的不重視不珍惜,而“白白”讓新加坡揀了便宜,吸納過去的。新加坡有今日成就,大馬這腹地提供了多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?說閩語的“飲水思源、吃果子拜樹頭”太言重了,處理馬新關係,在政治、經濟利益考量之外,崇尚“Law by Law”的新加坡人,不妨也宏觀一些,加入歷史情誼人民血緣關係的因素。樣樣都“Law byLaw”,只唱一支“Law by Law”,不一定能跑遍千山萬水的。換一個山頭,唱一支歌的靈活性智慧,值得考量。

吳作棟總理的臉皮厚薄論,柔佛州務大臣阿都干尼回之以首相表明大馬將供水給新加坡,直到世界毀滅的那天,誠為明智理性之言。不過,大臣說到自己從不去新加坡購物,也不會在週末到新加坡過夜,連其夫人也一樣,不喜歡到新加坡去。除非去澳洲,必須停在新加坡搭飛機,他才“住在新加坡的酒店”。從政治上的角度,這是禮尚往來的話,否則有被誤會懦弱、缺乏自尊之虞。但從兩國關係的長遠利益,和作為一個更有水準、風度的政治人物,恐有畫蛇添足之嫌。

兩國關係,在爭執過程,雙方的情緒多麼高昂激動,最終還是要為了大局而合作。等到這棘手的水供或配套解決之後,大家必定要一笑泯恩仇的。政治人物的臉皮再厚,但說出去的情緒話,相向的惡言,真的能夠全然船過水無痕嗎?縱然可以,一切今日的新聞,將成為明日的歷史,自己午夜夢迴,可以沒有感覺,人民和歷史,又如何看待呢?

馬新關係,只有朝向合作,斷不能走向玉石俱焚的另一個極端。問題若要早日解決,只有寄望政治人物少一點利用之為政治戲碼、當作長壽電視連續劇,準備演他三兩千集,才罷休。倘若真的如此,則人民只要以平常心觀賞,不必自作多情,替古人擔憂,誰的動作太粗暴、誰的台詞太失水準。不然的話,政治人物、媒體都應少在這方面大做文章,讓問題較易解決。(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)

作者為文橋傳播中心總幹事
星洲日報/6日譚‧文:黃子‧2003/02/23

No comments: